您的位置 首页 娱乐新闻

【大发娱乐】浸入棉袄里的盐:国共两党的“食盐战争”

看过电影《闪闪红星》的观众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为了能把红军急需的盐送入苏区,小游击队员潘冬子灵机一动,先把身上穿棉衣浸入盐水中,晾干后再穿在身上。就这样,潘冬子一行顺利地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大发扑克|dafapoker|大发在线德州扑克|大发德州扑克策略网站——大发游戏导航(dfyxdh.com)
博狗NBA,欧冠外围投注平台,博狗网上娱乐网址多少?澳门博狗网上赌场_唯一国际网址——(bogoupoker.com)

看过电影《闪闪红星》的观众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为了能把红军急需的盐送入苏区,小游击队员潘冬子灵机一动,先把身上穿棉衣浸入盐水中,晾干后再穿在身上。就这样,潘冬子一行顺利地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这个故事虽然源于电影,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因为对苏区军民来说,盐巴甚至成了比武器弹药还要紧俏的物资。毕竟,缺枪少弹,人不一定会失去会生命。但离开了盐巴,人却可能真的活不下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为了将食盐安全地运入苏区,在穿越封锁线的时候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浸入棉袄里的盐:国共两党的“食盐战争”

缺盐的问题在中央苏区尤为严重

这一切,源于国民党当局对苏区的经济封锁。而这种封锁,对坚持在闽西赣南的中央苏区更为严酷,因为这里并不出产盐。

当针对中央苏区的几轮军事进剿被粉碎之后,从坐镇中枢的蒋介石到一些负责进剿的军政要员都开始认识到:仅凭武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朱毛红军,必须采取软硬结合的办法来彻底消灭红色政权。其中的”软”,即试图在保持对苏区巨大军事压力的同时,严密封锁港口码头和河道水口,试图达成”断绝与共区的一切经济往来,使敌无粒米勺水之救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之目的。为此,蒋介石还专门在南昌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对于这个行营来说,执行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之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军事进攻。根据其所颁布的《封锁匪区办法》,全部封锁区试红军的活跃程度被分为四种:即,”全匪区”、”半匪区”、”邻匪区”和”安全区”,各封锁区的驻军最高军事长官负责主持一切封锁事宜。

盐,成了国民党对付苏区的重要武器。

根据”封锁办法”,国民党政府在南昌设立了食盐火油管理局、在所谓的”邻匪区”组织公卖会,对食盐、火油等物资实行公卖。他们以保甲制度为支柱,抽调大批国民党军士兵和民团团丁在各个封锁隘口设立物资检查站,严密封锁水运码头及各河沿岸。 他们叫嚣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中,在所谓的”半匪区”、”邻匪区”实行计口授盐,即”盐每人每天,只许购买三钱,五口之家,得购一两五钱,但购时必依凭证,失证请求补发,手续甚繁。离赤区稍远之地,或可通融,一次购备三口之用”。各封锁区禁止私人贩卖食盐,对超量购买食盐、举报不力者以”资匪通敌”治罪,一旦发现有苏区民众潜往国民党统治区偷运食盐,格杀勿论。

国民党扬言,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软刀子杀人”的效果开始彰显出来。对此,毛泽东曾感慨道,”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我们对小资产阶级的处理失当这两个原因,(红区白区)两区几乎完全断绝贸易,食盐、布匹、药材等项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贵,木材、茶、油等农产品不能输出,农民断绝进款,影响及于一般人民。贫农阶级比较尚能忍受此苦痛,中等阶级到忍不住时,就投降豪绅阶级。”

对于苏区缺盐的问题,毛泽东感慨颇深。

所有这些问题中,缺盐的后果最为严重!当时的盐价不断上涨,要4斗米才能换上1斤盐。眼见盐价节节攀高,不少商人采取囤盐的方式,这就使得苏区食盐紧缺的局面更加严重。广大军民只好用香干、萝卜水、醋坛水、辣椒干代替食盐煮菜。时间一长,许多人身体浮肿,患上各种疾病,甚至丧失生命。一时间,”吃盐”成了苏区的大问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共产党人并未低头。他们利用苏维埃政权的力量,动员全体军民同国民党打了一场”食盐战争”。

为了解决吃盐难的问题,红军曾多次主动出击。

到1933年春夏之交,中央苏区的”盐荒”进一步加剧。为此,苏维埃政府不惜动用武装力量,有计划的挺进到白区中心,掩护群众采购食盐。8月间,由红三军团与红七军团第19师组成东方军攻入福建连克顺昌县洋口、延平峡阳二港和南平县夏道码头,几天时间缴获食盐24万斤。1934年2月9日,红七军团再次入闽,攻占将乐县城,缴获食盐10万余斤。

而在更多的时候,苏维埃政府则采用了各种较为和平的方式解决食盐短缺的问题。

浸入棉袄里的盐:国共两党的“食盐战争”

苏区”外贸局”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将盐运入根据地

在中央,成立”中央对外贸易局”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用钨砂、木头、樟脑、纸张、烟叶、夏布、香菇、薄荷油等苏区特产从白区换回食盐、布匹、军工材料、医药器材、无线电器材等紧缺物资。这其中,光是买入的盐就价值九百万元。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面对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那些从事”进出口”的外贸局工作人员将群众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为了能源源不断地把食盐输送到苏区,他们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有的打通竹杠的关节,有的用食盐水浸渍衣服,有的假扮乞丐、甚至还有假装出殡……

而在苏区内部,则于1933年12月成立中央消费合作总社,下设福建、江西两省17个县总社。三个月后,苏区境内的消费合作社总数就达到1140个。这些消费合作社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贩运食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再按成本价出售给社员。

苏区还大力推广土法制盐

苏维埃政府还积极开展全民自救生产运动,大力推广土法熬盐技术。人们拆老屋、扒旧灶、挖厕所、掘坟墓,取硝土、卤水作原料,熬制提炼食用硝盐。这种盐虽然味苦性毒,长期食用对身体很不利,但总比没盐吃要好些。

为解决群众的”吃盐难”问题,苏维埃政府还将工作人员的食盐标准一降再降每人每月一律供应旧秤4两食盐。毛泽东更是以身作则,坚持执行最低食盐定量标准,每天只食3钱盐。

通过种种努力,苏维埃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盐荒”。但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是待到红军长征到食盐供应充分的陕甘宁根据地之后。